农工党提议:引入淡化海水缓解京城“干渴”
2013-05-13 21:58:29
水是生命之源,但“僧多粥少”,现有淡水资源越来越难解众人之渴。今年的政协会上,水资源问题依然是提案名单上的焦点议题,而海水淡化被越来越多的委员们寄予厚望,视作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农工党更明确提议,将海水淡化作为京津冀重要水源,引淡化海水进京。
“不淹地、不移民、不争水”的水资源增量措施
“淡化海水,是京津冀水资源战略和现实的双重选择。”农工党提案中这番总结的背后,是这样一张水资源短缺地图:目前,北京、河北人均水资源量约300立方米,天津人均量为160立方米,低于国内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用水标准,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作为首都,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和城市化不断提高,北京及周边地区用水需求却逐年递增,地下水采集严重过量,水资源缺口越来越大。
“南水北调”工程无疑将一定程度缓解缺水现象,但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它并不能完全解决京津冀地区的缺水问题。根据2010年出炉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30年,考虑“南水北调”东线一、二、三期工程和中线一、二期工程的供水量,并考虑部分海水利用量,我国11个沿海省市年缺水量仍将达到214亿立方米。届时,在社会用水需求刚性增长的情况下,京津冀本地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此时,海水淡化工程的可贵就凸显出来。九三学社同样提议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正是基于“海水淡化是‘不淹地、不移民、不争水、不受气候影响’的水资源增量措施”,在增加水资源总量的同时,还可以改善供水水质,提高供水安全,完全可以成为区域供水的重要水源。
淡化成本可能低于“南水北调”
海水淡化的可行性有多高?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技术基本成熟,已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和万吨级示范工程,成为世界上完全独立掌握海水淡化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海水淡化产水能力已从10年前的不足3万吨/日提升到了约60万吨/日,三年内,这个数字还有望达到220万到260万吨/日。
此外,由于海水淡化生产的是优质淡水,可供人直接饮用,还有助于提升现有水资源的品质和安全水平。目前,天津2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和河北曹妃甸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均已投产,其产能规模进一步扩大后,完全可以成为京城的重要水源。而且,天津滨海新区以及河北曹妃甸、黄骅都建有大型火力发电厂,具备电水联产、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建设的条件。农工党建议,如果在上述地点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厂,除部分淡化水本地自用,其余部分可用管道输往北京,不仅可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还能解决沿线的供水不足问题,“如能实现科学运作,其成本有可能低于‘南水北调’工程”。而且由于海水淡化投资周期短,可以根据用水需要灵活调整淡化规模,有利于发挥资金的效益。
设立专项资金拉动淡化水市场
海水淡化也并非万事俱备。农工党与九三学社在提案中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潜在桎梏:价格。
目前我国水的价值与价格背离短期内难以调整,以北京市为例,市民用水价格为4元/吨,而海水淡化成本就在4到6元/吨,合理售价约7.5元/吨,淡化水价格将在一段时间内高于城市综合水价,几成定局。也就是说,单靠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势必十分困难。
此外,如何严格深海取水、如何处理排水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间的平衡、淡化后的浓盐水如何有效综合利用、淡化水进入管网后如何监测和监管、地区间如何协作以确保居民用水安全等,都需要进行系统规划。
农工党特别建议,针对价格因素可能带来的发展阻碍,可以由财政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对海水淡化进行补贴。补贴对象分三种:一是水管网企业的接纳水补贴;二是海水淡化生产企业的水产品补贴;三是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发补贴及国产首台套装备赎买。通过补贴,一方面推动海水淡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有效推进我国的水价改革。
考虑到自主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性,提案还建议在专项资金启动前,借鉴日本等国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国家尽快投入资金,实施单机规模2万吨/日以上自主大型低温多效蒸馏和反渗透两大主流海水淡化技术的工程验证。通过国家投入及引导,培育人才队伍,提升技术能力,形成产业。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建立淡化水监管体系,保证供水安全,让人民早日用上放心水。